案例分享|中国戏曲学院《白蛇传》毕业音乐会
前 言
2021年6月16日,中国戏曲学院在京举办了音乐系音乐制作专业2017级毕业音乐会。
本场音乐会是音乐系音乐制作专业 2017级的毕业音乐会。音乐会以中国戏曲学院的优秀保留剧目京剧《白蛇传》为创作素材,参照刘秀荣先生版本的《白蛇传》的剧情、音乐,在音乐制作、音响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2017级音乐制作的毕业生独立完成创作,由音乐系音乐制作、民族器乐学生担任音乐会的演奏。本场音乐会使用电子音乐创作,将《白蛇传》全剧编配为十首不同性格,不同戏剧冲突的原创电子音乐作品。
这场音乐会以电子音乐创作为核心,配合声音空间化设计和现代灯光阵列,开启了一场电子音乐、戏曲音乐与现代音响为一体的音乐与视听的全新体验,体现了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致敬经典、守正创新的教学精神,突出实践教学的教育改革理念。音乐会的创排是将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虚拟与现实等不同空间,不同技术平台的优势提炼整理,挖掘传统戏曲音乐中东方审美在电子音乐语境中的独特表达。同时,本场音乐会也是中国戏曲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跨系部联合创作的一次阶段性成果。
现代戏剧舞台声音设计在当今的戏曲舞台艺术创作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现出其独有的艺术特征。本次毕业音乐会在声音设计中采用了声音空间化扩声系统,力图打破以往平面化的声音听觉体验,进一步具象化戏剧舞台冲突。而由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灯光视觉设计团队打造的3D立体灯光系统则调动起听众的视觉、听觉全方位、多层次的全新体验,将唯美、魔幻、躁动、悲凉等人间情态发挥到极致。
系统篇
本次音乐会的音响系统采用了时下最为先进的声音空间化技术扩声系统,由法国HOLOPHONIX声音空间化处理器作为算法核心,以及27只法国AMADEUS扬声器组成,根据不同算法的应用场景来搭建,最终演出效果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震撼听感体验。
这次音乐会在中国戏曲学院的小剧场举行,实际台口宽度为12米,高度为7米,观众席约为500座。根据场地尺寸以及与院方沟通三个月的声音设计要求,妙音科技技术团队为此次演出设计了音响系统并演出保障。
系统工程师-谈箭滨
技术经理-邓新杰
首先,在Frontal系统上,采用的是左中右主扩声系统,扬声器选用法国AMADEUS C15三分频同轴点声源。由于小剧场并没有声桥设计,在吊挂主扩扬声器时临时采用第一道升降吊杆吊挂方式,扬声器吊挂好后正好与幕沿底部齐平,调整好角度和高度,通过这种巧妙的方式既达到覆盖目的同时也很美观。虽然在布局上与传统左中右系统相类似,但实际上加载了Angular 2D空间化算法,能将3组扬声器融合成为一个平面,并允许用户自定义调整源的扩散值以及扩散半径,同时也将距离和空间大小列入考虑,对声音进行滤波和电平差异化。通过Angular 2D空间化算法,可以很好的实现对舞台上的声源进行空间定位和自然平移。
在台口上还布置了10只AMADEUS PMX 5同轴扬声器作为Front fill系统,覆盖中前场观众。加载WFS(波场合成)算法,每只扬声器的中心间距为85厘米,可以做到非常完美的波场合成效果。在HOLOPHONIX最新1.7版本中,允许用户对扬声器采用非直线排列,可以支持圆形、矩形或曲线,或者非规则间距,这样就对弧形的台口有非常好的优化。这次我们也采用这种弧形的排列方式,扬声器与舞台融为一体。经过与主扩声和低频扬声器进行延时和比例调整后,使舞台扩声部分形成一个多维立体的沉浸声扩声系统。
为了让观众听到一种更为沉浸的视听效果,在做声音设计的时候还加入了一些烘托节目情绪的音效,并希望做到一些更加逼真的环绕效果。所以除了舞台扩声部分,我们还在观众席的周围布置了一圈共12只AMADEUS C6同轴扬声器,作为环绕沉浸声。同时加载了HOA(高阶球谐函数)、VBAP(基于矢量振幅平移)和KNN(相关邻近)等算法,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相应的算法。虽然这12只扬声器在观众席边上,但依然可以和舞台上所有的扬声器共享算法,协同工作。
要达到一种更为真实的沉浸效果,对声音空间感的营造是必不可少的。HOLOPHONIX内置独特的混响引擎,可以让所有使用中的扬声器协同工作,模拟出一个空间内真实物理混响,而这并非像传统数字效果器的数字混响,通过插入或者发送的方式来调整混响量的大小。HOLOPHONIX内置的混响引擎除了一些常规参数以外,在新版本中,还有一项重要的更新,在混响引擎中还加入一项新的“房间尺寸”参数,可以让用户更精细地去调整空间感。
效果呈现篇
对于这次演出,很多观众都表示非常期待。一是这次的音乐会是由17级音乐系毕业生精心制作,是音乐内容结合传统戏曲音乐元素与现代电子音乐语境的独特表达,同时还融入了传统戏曲乐器演奏家的现场表演,让这场音乐会更加唯美而梦幻。二是这次音乐会采用声音空间化的先进技术,使得音乐会的整体听觉效果呈现更加全方位、多层次,将传统与现代、具象与抽象、虚拟与现实等不同空间的声音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会的第一首开场曲《游湖》便是采用了一种虚实结合的表现形式。一开始先是轻柔的划水声,在观众席的周围响起,左右回荡,将整个观众席包围在其中,仿佛就像在一艘江南的小船上,桨叶轻柔地划过水面,将观众的意识一下子就带到了意境之中。紧接着音乐声响起,定点光下小提琴“演员”开始演奏,所有观众的目光都投向舞台上演员,接着是笛子、二胡依次演奏,观众的目光也随着乐器声音切换。期间还有一些青衣吟唱的音效在观众席周围环绕,有些观众还时不时的回头或者左右观望,寻找声音来源的方向,一曲结束后赢得观众激烈掌声。
实际上,舞台上的每一种乐器都没有进行拾音扩声,而是通过原声加分轨录音扩声。根据演员在舞台上的位置,将声源对象通过HOLOPHONIX进行空间定位,声像定位不仅仅只是左右,还有不同层次的深度定位,使得这些分轨乐器声部与舞台上的乐器可以准确重叠,并且这些乐器声源在空间中的增益大小、延时、早期反射声、混响声等空间信息,都可以由HOLOPHONIX自动运算的。对于全场的每个观众来说,他们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画面都是一致的。
随着演出节目的不断推进,更多效果也随之呈现出来。例如在《盗仙草》一曲中,加入了很多玄幻元素,龙吟虎啸环绕在整个空间。《渡江索夫》中,演员拿着金钵不时敲击,从舞台走下观众席,使得金钵的余音结合音效声不断在观众席缭绕。由于声音过于逼真,即使演员已经走出了观众席,当音效在观众席边上再次响起时,很多观众还是回头观望,以为演员又回来了。有一些歌曲更是将一些乐器的声像拉出了舞台,使得整个声场听起来非常的宽广。不管是表演,还是音乐的表现形式,都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舞台之上了。整个听音空间内都是可以作为表演内容的一部分。
在演出结束后采访了多位现场的观众,他们都说道:“舞台上演员表现都非常好,演奏的音乐优美动听,再加上环绕声的效果也非常震撼逼真,很多次我都以为是真的。”过后和一些现场观看演出的老师们沟通,当他们得知这次音乐会是运用录音回放的方式呈现时,都大吃一惊,不敢相信,他们认为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是真实的。但实际我们都知道,如果不采取拾音扩声的方式,很多乐器例如琵琶,二胡等是没有足够的声能与音乐平衡的。在使用声音空间化技术后,人们已经“理所当然”的接受了声音和画面一致的自然、和谐的视听感受。当视觉信息主导大脑判断事物时,听到的声音方位与看到的一致,便会给大脑发出确认可信信息,利用这种心理声学特性,可以将声音空间化技术发挥到极致。
在参与创作的师生当中,有一些人说道:“经过这次沉浸声的创作和体验,听觉习惯已经由原来平面变成了现在的360度,创作也变得无限可能,以后很难再接受传统2.0系统了,因为对比之后听起来太狭窄了。”
结束
这次音乐会不管是在演出效果上,还是声音系统的表现上,都是一次完美的呈现。声音空间化技术就是为了更高标准的扩声,提升更高层次的舞台艺术表现,还原更加真实声场效果。让扩声系统回归到最本质的方向上——还原舞台最真实的声音呈现。让科技服务于艺术,艺术融合科技,这不仅是声音空间化技术的目标,也是妙音科技团队的理念。